容器支座的选用要点

原创 胡伟明  2020-10-21 20:56:00  阅读 530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鞍式支座卧式容器鞍式支座的设计要点包括:鞍式支座数量的决定、鞍式支座安装位置的安排、鞍座包角的选取、鞍座标准的选用。①卧式容器应优先考虑双支座。把双支座卧式容器近似简化成受均布载荷的外伸梁,梁的危险截面在支座截面和梁的跨中截面处,当A=0. 207L时,两危险截面处的弯矩相等,容器受力最好。考虑到支座截面处除弯矩以外的其他载荷,而且支座截面处应力较为复杂,故常取支座处圆筒的弯矩略小于跨距中间圆筒的弯矩,通常取尺寸A不超过0. 2L值。此外,由于封头的抗弯刚度大于圆筒的抗弯刚度,为了防止“扁塌”现

鞍式支座

卧式容器鞍式支座的设计要点包括:鞍式支座数量的决定、鞍式支座安装位置的安排、鞍座包角的选取、鞍座标准的选用。

①卧式容器应优先考虑双支座。把双支座卧式容器近似简化成受均布载荷的外伸梁,梁的危险截面在支座截面和梁的跨中截面处,当A=0. 207L时,两危险截面处的弯矩相等,容器受力最好。考虑到支座截面处除弯矩以外的其他载荷,而且支座截面处应力较为复杂,故常取支座处圆筒的弯矩略小于跨距中间圆筒的弯矩,通常取尺寸A不超过0. 2L值。此外,由于封头的抗弯刚度大于圆筒的抗弯刚度,为了防止“扁塌”现象发生,故要充分利用罐体封头对支座处圆筒截面的加强作用。

应尽量使支座中心到封头切线的距离A≤0. 5Ra  (Ra为圆筒的平均半径,Ra=Ri+δn/2),当无法满足A≤0.5Ra时,A值不宜大于0.2L。

②容器因操作温度变化,固定侧应采用固定鞍座(F);滑动侧采用滑动鞍座(S)。固定鞍座通常设在接管较多的一侧。采用三个鞍座时,中间鞍座宜选固定鞍座,两侧的鞍座可选滑动鞍座。应在滑动支座底板下的基础上加基础垫板或滚柱。

③垫板材料一般应与卧式容器圆筒材料相同。

④若卧式容器壳体有热处理要求时,鞍座垫板应在热处理前焊于壳壁上。垫板中部开设Φ16的一个小孔。垫板或鞍座加强垫板与容器的焊接应采用连续焊。

⑤鞍座允许载荷是在标准高度下经计算的。当鞍座高度增加时,其允许载荷随之降低,具体数值按标准确定。

腿式支座

①选用时应先确定支腿数量n。

DN/mm   400~700  3个

DN/mm  800~1600  4个

然后计算每根支腿实际承受的载荷Q,确认此载荷小于每根的允许载荷Q0,即Q≤Q0,则所选用的“支座号”是安全的。然后由实际情况确定用A型、AN型或B型、BN型支座,最后确定是否加垫板。

②垫板材料一般应与容器壳体材料相同。

③支柱应在被其覆盖的壳体焊缝检验合格后进行焊接。有热处理要求的容器,垫板与容器壳体的焊接应在热处理前进行,并在最低处留10mm不焊。

④标准中规定的每根支腿允许载荷,是在最大支承高度Hmax下的计算值。若支承高度改变,其允许载荷值尚须经验算确定。

⑤如支腿直接焊在容器上对搬运有妨碍时,应采用螺栓连接的可拆结构,或在安装现场进行焊接,焊接时应避免焊缝重叠,如下图所示。

避免焊缝重叠.png

支承式支座

①支承式支座多用于安装在距地坪或基础面较近的具有椭圆形或碟形封头的立式容器。

②支承式支座的数量一般采用3个或4个均布。

③支承式支座与封头连接处是否加垫板,应根据容器材料和容器与支座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决定。

④支承式支脚用于带夹套容器时,如夹套不能承受整体重量,应将支脚焊于容器的下封头上。

耳式支座

①设计者应根据公称直径及估计的Q值预选一个标准支座,再计算支座承受的实际载荷Q,使Q≤[Q]。在计算每一个支座承受的载荷时,可根据设备总质量、偏心载荷、水平地震力和水平风载荷,再考虑支座的不均匀系数等计算。

②一般情况下,应校核支座处圆筒所受的支座弯矩ML。

③耳式支座数量一般应采用4个或3个均布,但当容器公称直径DN≤700mm时,耳式支座数量允许采用2个。极为特殊的情况也允许采用多于4个耳式支座,但应保证底板都在同一水平面内,以同时承担外部载荷,但考虑安装时难以保证底板都在同一水平面内,故采用多个耳式支座时,也按2个耳式支座计算承重。

④耳式支座通常应设置垫板。当DN≤900mm时,可不设置垫板,但必须满足下列

条件:

(1)容器壳体的有效厚度大于3mm;

(2)容器壳体材料与支座材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化学成分和性能指标。

⑤垫板材料一般应与容器材料相同。当容器有热处理要求时,支座垫板应在热处理前焊于容器壁上。

⑥耳式支座实际承受载荷应考虑重力载荷、风载荷,以此与支座本体允许载荷进行比较,来决定耳式支座选择是否合理。

⑦由容器壳体限定的支座许用弯矩是考虑局部应力的要求而编制的。如果出现不符要求的工况,则选用时可以调整圆筒的有效厚度值,也可以调整支座号,使之满足局部应力的要求,以保证支承安全可靠。


本文地址:https://www.huweiming.com/post/3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胡伟明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