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的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原创 胡伟明  2021-03-11 20:56:00  阅读 1537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釜体1.更换条件反应釜使用到一定年限,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更换:a.釜体壁厚均匀腐蚀超过设计规定的最小值;b.釜体壁厚局部腐蚀超过设计规定的最小值,且腐蚀面积大于总面积20%;c.水压试验时,设备有明显变形或残余变形超过规定值;d.因碱脆或晶间腐蚀严重,釜体或焊缝产生裂纹不能修复时;e.瓷面损坏面积超过15%时或者损坏部位无法修复时;f.超标缺陷(如:严重的结构缺陷危及安全运行;焊缝不合格;严重未焊透、裂纹等)而无法修复时。2.钢制釜体a.壳体局部腐蚀,采用电弧堆焊法修补,若腐蚀面积较大,采用

釜体

1.更换条件

反应釜使用到一定年限,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更换:

a.釜体壁厚均匀腐蚀超过设计规定的最小值;

b.釜体壁厚局部腐蚀超过设计规定的最小值,且腐蚀面积大于总面积20%;

c.水压试验时,设备有明显变形或残余变形超过规定值;

d.因碱脆或晶间腐蚀严重,釜体或焊缝产生裂纹不能修复时;

e.瓷面损坏面积超过15%时或者损坏部位无法修复时;

f.超标缺陷(如:严重的结构缺陷危及安全运行;焊缝不合格;严重未焊透、裂纹等)而无法修复时。

2.钢制釜体

a.壳体局部腐蚀,采用电弧堆焊法修补,若腐蚀面积较大,采用贴补法修理。

b.未穿透的裂纹。若裂纹深度小于壁厚的10%,且不大于1mm,可用砂轮将裂纹磨平,并与金属表面圆滑过渡即可。若裂纹深度不超过壁厚的40%,可在裂纹深度范围铲出坡口,进行焊补,但裂纹两端宜钻小孔,以防止裂纹延伸。对于长裂纹,采用逐段退焊法,(从裂纹两端逐段向中间焊),以降低焊接应力和变形。若裂纹深度超过壁厚的40%,应按穿透的窄裂缝处理。

c.穿透的窄裂缝。焊补前,在裂缝两端钻止裂孔,孔径稍大于裂缝宽度,并加工出坡口。当壁厚小于12mm时,采用V形坡口;当壁厚大于12mm时,采用x形坡口。施焊时,长度小于100mm的裂缝可一次焊完;裂缝较长时,宜从裂缝两端向中间焊,不要划圆弧,并采用多层焊。除应力集中的部位外,釜体上各部分的裂纹和穿透的窄裂缝,都允许进行焊补。

d.穿透的宽裂缝。宽裂缝应采用挖补法修理。挖补的长度应比裂缝长度大50~100mm,宽度应不小于250mm。焊上的补板应与本体表面平齐,曲率半径应与本体一样。

e.不锈钢衬里鼓包。当衬里大面积变形且衬里鼓起高度与变形面积的平均直径之比小于0.15时,宜采用充水升压法使已变形的衬里复原。对于变形面积不大的壳体或衬里,可采用机械顶压办法修理,但在矫正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脆裂。

3. 铸铁釜体

对于铸铁釜体常见的砂眼、裂纹、点腐蚀或局部腐蚀等缺陷通常采用电弧冷焊修理。焊补时应在裂缝端点外3-5mm处各钻一个止裂通孔。

4.搪玻璃釜体

搪玻璃性脆易损坏,且热稳定性较差,检修时须注意保护瓷面,在规定的部位挂钩或系绳起吊,施焊时须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根据不同的损坏情况,可分别采用下列修补方法。

a.耐蚀金属填塞法。瓷面发现微孔时可用耐蚀金属材料做成塞子,直接打入微孔内。

b.瓷面损坏稍大时,用耐蚀金属螺栓和耐蚀材料衬垫紧固于损坏瓷面上。

c.无机涂料修补法。将待修表面清理干净,先用15-20%稀硫酸除锈,再用10%苛性钠溶液中和,然后用水冲洗,擦净,热空气吹干,最后将无机涂料涂复,缓慢加热固化。涂料重量比,辉缘岩粉:100,细度80-100目;氟硅酸钠:5,纯度>95%;水玻璃:95,比重1.48。

d.有机涂料修补法。步骤同无机涂料修补法。

有机涂料重量配比:

环氧树脂:100

邻苯二甲酸二丁脂:15

间苯二胺:12~14

石墨(或其它填充料):50~100。  

涂覆后加热处理,温度80~100℃,加热时要缓慢升温,全部固化后即可使用。

e.搪玻璃釜体法兰的紧固卡子的数目必须保持规定标准,且分布均匀。紧固卡子须沿对角线方向对称、均匀拧紧,不得过力或一次拧紧。

5.釜体修理的质量标准

a.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

b.焊缝局部咬边深度不得大于0.5mm,咬边连接长度不大于100mm。

c. 焊缝应无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夹渣、气孔等缺陷。

d.焊缝上的溶渣和两侧飞溅物应清除干净。

e.修补后不得出现十字焊缝,相邻的两筒间的纵缝及封头与相邻筒节的纵缝应错开,其间距应大于筒体厚度的三倍,且不小于100mm。

f.焊缝的返修不宜超过两次。

g.焊条材质应选用正确,焊条、焊剂须烘干,随用随取。

h.施焊后的釜体须做液压强度试验。

进行液压强度试验时,应将釜内空气排净,待釜体壁温与液体温度接近时,缓慢升压,在试验压力下保持10-30分钟,再降至最高工作压力进行检查,以无渗漏、无可见的异常变形、试验过程中无异常响声为合格。带外保温层或不能观察其外表情况的釜体,在最高工作压力下至少保持2小时,以压力不下降、无异常响声为合格。

i.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的釜体,应在液压试验合格后进行,试验所用气体的温度应不低于5℃。

传动装置

三角皮带传动

a.安装、找正带轮时,两带轮轴线平行度不大于0.01a,两轮宽对称面轴向位移不大于0.005a(a为两轮实际中心距,单位:mm)。

b.带轮孔与轴的配合选用H7/k6,表面粗糙度选用1.6/0.8。

c.三角皮带的张紧力要求均匀、适度。

d.带轮轮孔有裂纹,轮槽缺口或槽面严重磨损时应更换。

e.三角皮带磨损严重;带与槽底接触;皮带老化;裂纹;塑性扭曲应更换。

f.同一带轮上的三角皮带应同时更换。

搅拌装置

a.搅拌轴弯曲时通常可用机械压力法进行调直,搅拌轴直线度为0.10mm/m,轴径位置直线度为0.04mm/m。

b.搅拌轴与密封填料配合处磨损时需微量机加工修圆,若磨损量大于0.5mm时应堆焊后机加工,恢复图样尺寸。表面粗糙度0.8。

c.搅拌器均匀腐蚀超过原厚度的30%时应更换。

d.搅拌器局部腐蚀,裂纹,变形用焊补、整形、校正办法修复。搪玻璃搅拌器出现腐蚀、脱瓷等损坏情况时,按搪瓷修理方法修复。

e.桨式、框式和锚式搅拌器的轴线应与桨叶垂直,垂直度为桨叶总长度的4/1000,且不得超过5mm。

f.转速高于100r/min的涡轮式,推进式搅拌器应作静平衡试验。可用去重法或加重法进行平衡,切除或增加的厚度均不得大于壁厚的1/4,衔接处要圆滑过渡。转速小于500r/min时,叶轮外径上的不平衡质量应不大于20g。

g.涡轮式及推进式搅拌器的叶轮孔与搅拌轴颈选用H7/k6配合,表面粗糙度选用1.6/0.8。

h.滚动轴承使用专用工具拆卸,热装时油温为140℃,严禁直接用火焰加热。

i.在搅拌轴下端安装滚动轴承时,外圈不应压死,需留有0.5-1.0mm左右的轴向热伸缩窜动量。

j.滚动轴承的滚动体与滚道表面应无腐蚀、坑疤、斑点,接触平滑无杂声。与滚动轴承内孔配合的轴颈选用k6,表面粗糙度为0.8,与滚动轴承外圈配合的孔选用K7,表面粗糙度为1.6。

轴向密封装置

1.填料密封

a.填料压盖与填料箱体的配合为H11/d11,压盖孔与轴的间隙为0.75-1.00mm(轴径50-110mm),搅拌轴与箱体的间隙为0.60-1.00mm(轴径50-110mm)。

b.填料压盖与箱体的端面间隙应相等,误差不应大于0.3mm。

c.填料的材质及规格要使用正确,长短适度,各层填料的搭头须沿圆周方向等分错开,搭头切口为30°,切口平整,上下对齐。

d.填料须留有适当的压紧裕量。

e.应保证油环位置准确,油路通畅。

2.机械密封

a.轴与密封腔的垂直度,一般为0.05mm,与密封腔的同轴度,一般为0.5mm,径向跳动为1mm,轴向窜动量为1mm。    

b.安装机械密封处,轴的表面粗糙度应不低于1.6。

c.密封腔内要保证清洁,动、静环的密封面粗糙度不应低于0.2,且盛水不渗漏。

d.端压比的调整要适当,既要有良好的润滑又尽量要减少泄漏。使密封面处于半液体摩擦状态。    

e.弹簧旋向要与轴的工作转向一致。

f.静环端面对轴线垂直度不应大于0.05mm。

g.安装好的机械密封,其动环应开启灵活可靠。

h.用手盘车,密封处转动轻松,无异常现象。

i.气密性试验时以不产生连续小气泡为合格。

安全附件

安全阀、爆破片、压力表按压力容器有关规定执行。

液面计

液面计在安装使用前,应进行1.5倍液面计公称压力水压试验。

液面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使用,进行检修或更换;

a.超过检验周期;

b.玻璃板(管)有裂纹、破碎;

c.阀件固死;

d.经常出现假液位。

其它仪表、信号联锁、安全装置等均应遵照有关规定执行。

安装

a.釜体安装水平允许误差为1mm/m。

b.釜体安装标高允许误差为±5mm,经线和纬线的位置允许误差:

直径小于1m时为±5mm;

直径大于1m时为±8mm。

c.压料管、温度计套管、加热蛇管与搅拌器的距离不小于40mm。

d.两法兰间的偏斜值应小于1mm,法兰面间距应小于2mm,两法兰问只准加一个垫子,不允许用多加垫子的办法来消除法兰面间距过大的缺陷。

e.法兰密封面要光洁。无机械损伤、径向刻痕、严重锈蚀、焊疤、物料残迹等缺陷。人、手孔盖板无明显变形,锈蚀,裂纹等缺陷。

f.密封垫必须装正,并在垫的两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鳞状石墨涂料。

g.螺母在螺栓上要转动灵活,但不晃动,螺纹清洁。紧固法兰时,要求采用力矩扳手对称均匀地分二至三次狞紧,拧紧力不得过度、不足、不匀。

h.同一法兰上不允许混用不同材质和规格的螺栓。

i.对于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需要热紧或冷紧的螺栓须遵守有关规定。


本文地址:https://www.huweiming.com/post/4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胡伟明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